社群運營小白篇:手把手教你從0搭建優質社群
在這個時代,幾乎每一個人都加進了至少一個微信群,社群經濟早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人人都在思考如何去做社群,如何依靠社群去賺錢,卻又不知道從何開始。今天進群寶的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
一、建群前的思考
1. 建群的目的是什么?
現在的社群五花八門,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專門推送淘寶京東優惠券的群,有做各類數字虛擬資料共享的群,也有為了考研出國而建立的學習交流打卡群......
不同類型的社群,對應著不同的建群初衷,圍繞著不同的主題。建群一定是為了實現某種需求,想清楚之后再建群這一步很重要。
2. 目標用戶是誰?他們在哪里?
社群只是一個載體,社群的核心始終是人,是用戶。所以確定了建群的主題之后,相應的其實已經有了用戶畫像的初步輪廓。就像是現在有很多賣考研課程的社群,他們最優先找的肯定是大學生,因為他們建群的主題就是圍繞賣出考研課程這一個目的,而產品的特性就已經決定了小學生家長之類的人群很難成為他們的用戶。
同時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一個群內如果只存在一類人的話,是很難將社群長久的做下去的。在《小群效應》一書中,對社群成員的屬性提出過“三近一反”的概念
3近:① 地域相近 ② 興趣相似 ③年齡相近
1反:指相互幫助卻又存在沖突和協作的兩方
3近很容易理解就不再解釋,一反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老師和學生,存在天然的沖突又可以互相協作幫助。目前大部分的社群里面都是將所有具有相似屬性的人匯聚起來進行統一管理,而忽視了這個一反的構建。
這樣很容易出現一種情況,大家都處于同樣的階段,面臨同樣的問題的時候,一直只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別人附和我也是,但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角色存在,這樣就直接導致社群的生命周期不長。
確定目標用戶之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要在哪里獲取這些用戶呢?自己有渠道嗎?這同樣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能憑一腔熱血瞎想。
3. 社群能提供什么價值?
當決定做一個產品一個社群的時候,都要習慣性先把自己代入用戶角度,如果是你自己,你是否愿意加入這個社群,該社群能夠提供給你什么想要的價值嗎?
這個問題往往圍繞著用戶需求的洞察,我們曾經在自己的社群中用一張思維導圖分享過這方面問題的解決。用戶需求模型和解決的途徑都在這里了,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思考社群價值的時候,就可以根據上圖了解到用戶的實際需求之后,進行設計然后包裝,吸引用戶加入。
二、從0開始搭建社群
說了那么多需要思考的前提問題,準備好之后就可以開始搭建自己的社群了,是不是已經有點按捺不住了呢?別急,看這里。
1. 用戶的進群路徑簡潔清晰
每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用戶無法正常進群,所以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需要每一個環節的邏輯都梳理清楚。設計用戶路徑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了用戶的惰性,盡可能的把用戶當成一個小學生,用戶路徑的設計需要直接、簡單,確保用戶能夠看懂并且不失去耐心。用戶路徑設計得越長,用戶流失的比率就越大。
一般的用戶路徑是這樣子的:
1.用戶被活動or海報吸引
2.微信掃描二維碼
3.添加客服微信/直接進群
4.客服通過后邀請進群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眾模板,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最大可能的優化用戶路徑,保持簡短清晰明了,讓用戶有足夠的參與感,減少用戶的流失。
2. 進群后的話術引導及歡迎儀式
絕大部分的社群為了給用戶營造溫度感,都會在用戶入群的時候發送歡迎語之類的話術,讓用戶之間更好的產生連接。
同時,可以借著入群歡迎的形式,詳細的告訴用戶,這個群是做什么的,可以給TA提供什么,TA可以做什么,TA不可以做什么等等。既是在幫助用戶找到社群的定位,也是為了方便社群的管理。
3.進群后的維護
要想讓用戶能夠留下來,就需要在社群的維護上下一番功夫,比如簡單的簽到打卡,這些社群的日?;顒右脖仨氉層脩糁牢覟槭裁匆ミ@樣做,這樣做我能獲得什么,而不是盲目的在做一件事。
除去日常的監測廣告黨,避免讓辛苦建立的社群淪為廣告群,我們還需要定期組織一些社群活動,比如每周一次的線上話題討論,每月一次主題直播/公開課,保持社群的長期活躍,增強用戶的粘性。
當然了,無論是主題討論還是主題直播,都不能夠偏離我們社群本身的基調特性。這里同時也附上一張關于社群話題討論的思維導圖,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在最后,決定做一個社群的時候,一定要在能夠提供價值的基礎上去用戶進行維護,保證社群的價值是和用戶的需求是契合的,而不是一味地去敷衍用戶,結果建群沒兩天群就死了。這樣的結果,一定不是開始運營一個社群的初衷。